“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移动互联网时代,党报作为党的主流舆论阵地,其报道如何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2018年10月,《长江日报》刊发的“华中科技大学18人本科转专科”系列报道可以说是一次有益尝试。报道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微博针对此事发表题为《别在最好的年华里混日子》的“人民微评”,新华社播发《剑指“严进宽出” 多所高校对学生学业念起“紧箍咒”》的稿件。回顾这组系列报道的采编过程,可以说有5个鲜明特点,即吃透精神、移动优先、人有我优、持续跟进、专注专业。
吃透精神。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党报的新闻采编人员理应自觉学习和掌握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讲话精神。正是得益于平时对具体精神与政策的学习和关注,《长江日报》从思想层面认识到,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华中科技大学18名学生因学分不达标本科转专科一事,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精神的具体落实与体现。只有吃透精神,才能真正在新闻舆论工作中做到灵活自如、有的放矢。
移动优先。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可以说,我国新闻传播的主战场已经转移到互联网上。《长江日报》在转型和融合发展过程中,把新闻客户端作为网上的主阵地,在实施移动优先战略时,新闻客户端成为稿件的首发平台,报纸只是稿件后期的出口之一。“华中科技大学18人本科转专科”系列报道的每篇稿件,在通过长江日报新闻客户端第一时间对外发布的同时,还通过长江日报社官方网站长江网以及长江日报头条号等网络平台发布,这为后期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
人有我优。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实现从传统的内容生产向影响力生产转变,除了快,还需要做到人有我优才行。独家稿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变得更加可遇不可求。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内容传播的重要因素,但这并非唯一因素,也不是决定性因素。而稿件质量如何,则是决定同题报道的内容能不能被广泛分享、广泛传播的重要因素。《长江日报》刊发的该组系列报道之所以能获得广泛传播,这背后与稿件本身的质量有着密切关系。系列稿件虽然字数不过千,但采写扎实,既有数据,又有观点,可以说是有点有面,内容丰富。
持续跟进。系列报道的首篇文章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多家中央媒体平台转发,点击量均在“10万+”,但《长江日报》并未止步,又相继推出了《“本科转专科”网友点赞:动真格》《华科18人本科转专科:大多因沉迷游戏,有人打算先工作再高考一次》《教育部司长肯定“本转专”:有些学生醉生梦死,这是不行的》等几篇稿件。正是源于持续跟进,《长江日报》的报道还成了自媒体和社交平台上的热门话题,“教育部司长肯定本转专”“有些学生醉生梦死”登上热搜榜,仅微博上#高校严进严出#的话题点击就超过6000万人次,新浪网上网友留言超10万条,这让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得到充分体现。
专注专业。该组系列报道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这背后与《长江日报》在转型与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提出的新闻生产要实现的“三个转变”密不可分。“三个转变”即全面生产向重点生产转变、自发生产向目标生产转变、个体生产向团队生产转变。这实际上就是要向传播要影响,通过传播来提升主流媒体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力。此次《长江日报》采编团队对“本转专”系列报道的操作,体现了党报新闻舆论工作者的专注与专业。一方面,前期对选题的判断准,后期操作时把握到位;另一方面,后期持续跟进,不断深入,还面对面采访到了教育部高教司负责人,作为地方媒体,这是突破。专注才能专业,因此,移动互联网时代打造全媒型、专家型的采编人员,做到专注、专业,离不开平时的积累。